中國歷史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舉行紀錄片《同學們》觀影活動

2024年為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9周年,學校於2024年9月20日安排中一至中六同學前往電影院觀賞紀錄片《同學們》,紀錄片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貴史實材料為基礎,呈現抗日戰爭時期,以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等多所華南學校,在逆境中為延續教育,師生們冒著炮火長途跋涉遷移到粵北辦學的故事。

在播放前,邀得本紀錄片之統籌及編劇菲安女士前來與同學分享,她述說紀錄片製作期間遇上疫情,各地交往中斷,令拍攝過程極為艱難;幸而,故事人物於抗日期間不畏艱難之精神,給予她和製作團隊莫大鼓舞,終於歷經四年得以完成。

真光創校於廣州,同樣經歷戰火威脅,先從廣州南下香港,再輾轉前往粵北繼續辦學。2025年,本校將迎來九十周年校慶,際此時刻,重溫歷史,讓真光女兒念前人迎難而上的精神,存感恩之心,喚起對自己、學校、家庭、社會、國家承擔未來建設的心志。

觀賞紀錄片後,同學回應問卷,撰寫觀後感,選錄分享如下。

從電影 《同學們》裡,中山大學和嶺南大學師生的故事,以下哪兩項價值觀令你有深刻感受?

國民身分認同、團結、堅毅、責任感和承擔精神

S4B 何寶怡 – 團結、堅毅

在戰亂中,許多人首先想到要保護的是自己,而並非學校師生甚至國家。在電影中,我看見許多老師(如冼玉清)願意身處前線保護學校書籍及堅持繼續辦學,令我印象深刻。

人們總認為自己的生命最重要,因此大多數人在戰亂時會選擇逃亡,而非回到學校繼續課堂;這些老師願意在戰爭中付上自己的生命(被日軍追擊)來教學,並團結遠在澳門及海外的學者一同回國教學,這份團結精神讓我感受深刻。

戰爭會令人意志消沈。「某某地區淪陷了」、「某某城鎮被敵軍炸毀」⋯這些消息往往會令正在經歷戰爭的無辜百姓感到痛心、哀傷。我以為師生會這樣想:「我已不會慶幸自己存活,轟炸無時無刻都在發生,我現在每一刻都能看見死亡。」、「我連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持,又怎麼繼續辦學呢?」但他們並沒有這樣認為,反而堅持帶同書籍、儀器逃亡,繼續辦學。這堅忍不拔的毅力令我感受深刻。

S4C 周嘉瑩 – 團結、責任感

首先,我會對中山大學和嶺南大學師生們的團結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聯同其他學校一同授課,不會只顧自己學校的名氣,讓優秀的教師只教本校學生,而是容許校外的學生也能一同上課,一起朝着改善生活和對抗日軍的目標前進。

另外,我亦對他們的責任感感受深刻,尤其是盡力保護圖書的杜定友先生。根據電影的描述,他在廣州淪陷時,帶著圖書坐船逃到香港,後來又再走到中國的西南方,想盡辦法保全好圖書,盡好職責,讓我十分敬佩。

S1B 倪沐曦 – 堅毅、國民身分認同

第一,學習上的堅毅:因為他們盡力搬遷到其他地方上課、教授們雖然知道這些地方不一定安全,也勇於穿梭在戰火中教書、有一位學校的校長還親自到其他地方建立學校、學生們在如此混亂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上學,有一位圖書管管長更努力將書本運送到其他地方,並親手在非常破爛的環境下建立了新的圖書館。

第二,國民身分認同:因為有一位教授說過一句話:「你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我們是一家人。」還有一位教授因為病重而被日本人俘虜,當日本人讓他做漢奸的時候,堅決不做,並食用安眠藥自殺了。

 

你認為自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實踐以下哪一項價值觀?

S5C 張悅曦 – 堅毅

電影中的各個人物,都為着自己心中對教育的信念,堅持為其教育範疇作出貢獻,我認為自己同樣可以對自己的信念,堅定向着目標努力,比如加入了公益少年團,就要負起對團隊的責任,積極參與義工活動,亦要依照公益少年團的信念,用心去幫助更多人。

S5C 陳妍行 – 團結

雖然現今的情況不能與當時作比較,當時他們為了國家較宏觀層面的目標前進,但我認為在日常生活可以多團結身邊的人,例如班上的同學,課外活動的成員及家庭成員等,讓大家都向着同一個目標前進,加深感情還能令大家更加團結。

S2B 郭巧琳 – 責任感

我認為自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實踐「責任感」。例如,在團隊合作時,我會主動承擔任務,確保每個細節都能妥善完成。當同伴遇到困難時,我會主動提供幫助,分享自己的資源和知識。這不僅能促進團隊的合作,也能增強彼此的信任關係。通過這種方式,我能夠在小範圍內培養責任感,同時也為周圍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